赫邦公司环境自行监测方案
2019.09.17
一、基本情况
二、监测内容
废气自行监测内容表
监测项目 监测内容 |
排放口 |
监测点位 |
监测频次 |
执行排放标准 |
标准限值 |
监测方法 |
分析仪器 |
备注 |
|
监 测 指 标
|
氯化氢 |
氯化尾气排气筒1
|
1#废气监测点 |
次/季 |
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-2015 |
30 mg/Nm3 |
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 |
分光光度计 |
|
挥发性有机物 |
1#废气监测点 |
次/月 |
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 第6部分:有机化工行业DB37/2801.6-2018 |
120 mg/Nm3 |
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仪 |
|
||
氯化氢 |
氯化尾气排气筒2
|
2#废气监测点 |
次/季 |
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-2015 |
30m mg/Nm3³ |
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 |
分光光度计 |
|
|
挥发性有机物 |
2#废气监测点 |
次/月 |
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 第6部分:有机化工行业DB37/2801.6-2018 |
120mg/Nm3³ |
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仪 |
|
||
环氧氯丙烷 |
二氯丙醇分离、皂化、环氧精制不凝气排气筒
|
3#废气监测点 |
次/季 |
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-2015
|
10mg/Nm3³ |
气相色谱法 |
气相色谱仪 |
|
|
氯化氢 |
3#废气监测点 |
次/季 |
30mg/Nm3³ |
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 |
分光光度计 |
|
|||
挥发性有机物 |
3#废气监测点 |
次/月 |
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 第6部分:有机化工行业DB37/2801.6-2018 |
120mg/Nm3³ |
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仪 |
|
||
二氯丙醇 |
3#废气监测点 |
次/季 |
120mg/m3 |
气相色谱法 |
气相色谱仪 |
二氯丙醇排放标准按非甲烷总烃执行 |
|||
颗粒物 |
氢氧化钙灰仓粉尘排气筒 |
4#废气监测点 |
次/季 |
山东省区域性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DB37/2376-2013
|
30mg/Nm3³ |
重量法 |
分析天平 |
|
|
颗粒物 |
氯化钙结晶粉尘排气筒 |
5#废气监测点 |
次/季 |
30mg/Nm3³ |
重量法 |
分析天平 |
|
||
氯(氯气) |
废氯处理工段排气筒 |
6#废气监测点 |
次/季 |
烧碱、聚氯乙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5581-2016 |
5mg/Nm3³ |
碘量法 |
- |
|
|
氯化氢 |
高纯盐酸工段排气筒 |
7#废气监测点
|
次/季 |
20mg/Nm3³ |
硫氰酸汞分光光度法 |
分光光度计 |
|
||
氯(氯气) |
高纯盐酸工段排气筒 |
次/季 |
5mg/Nm3³ |
碘量法 |
- |
|
|||
污染物排放方式 |
有组织 |
||||||||
采样和样品 保存方法 |
采样袋采集,采集结束后密闭采样袋,避光带回实验室,并避光、室温储存。 |
||||||||
监测质量 控制措施 |
尽量避免被测排放物中共存污染物对分析的交叉干扰;被测排放物的浓度在仪器量程的有效范围内(即30%~70%之间);烟气监测(分析)仪器在测试前按监测因子分别用标准气体和流量计对其进行校核(标定)。
|
||||||||
监测结果 公开时限 |
手工监测数据应于每次监测完成后的次日公布; 自动监测数据应实时公布监测结果,其中废水自动监测设备为每 2 小时均值,废气自动监测设备为每 1 小时均值; |
||||||||
备注 |
|
废水自行监测内容表
监测项目 监测内容 |
排放口 |
监测点位 |
监测频次 |
执行排放标准 |
标准限值 |
监测方法 |
分析仪器 |
备注 |
|
监 测 指 标
|
总有机碳 |
废水总排口
|
1#废水监测点
|
次/季 |
/ |
/ |
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|
非分散红外吸收TOC分析仪 |
|
环氧氯丙烷 |
次/季 |
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-2015
|
0.02mg/L |
气相色谱法 |
气相色谱仪 |
|
|||
硫化物 |
次/月 |
1mg/L |
亚甲基蓝光分光光度法 |
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氯化物 |
次/季 |
800mg/L |
硝酸银滴定法 |
—— |
|
||||
总钒 |
次/季 |
1mg/L |
钽试剂(BPHA)萃取分光光度法 |
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总氰化物 |
次/季 |
0.5mg/L |
分光光度法 |
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挥发酚 |
次/月 |
0.5mg/L |
分光光度法 |
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石油类 |
次/月 |
20mg/L |
红外光度法 |
红外测油仪 |
|
||||
总铜 |
次/季 |
0.5mg/L |
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|
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总锌 |
次/季 |
2mg/L |
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|
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可吸附有机卤化物 |
次/季 |
5mg/L |
离子色谱法 |
离子色谱仪 |
|
||||
氟化物(以F-计) |
次/季 |
20mg/L |
氟试剂分光光度法 |
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pH值 |
次/月 |
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/T 31962-2015
|
6.5-9.5 |
玻璃电极 |
酸度计 |
|
|||
化学需氧量 |
次/周 |
500mg/L |
快速消解分光光度法 |
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总氮(以N计) |
次/月 |
70mg/L |
紫外分光光度法 |
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氨氮(NH3-N) |
次/周 |
45mg/L |
水杨酸分光光度法 |
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悬浮物 |
次/月 |
400mg/L |
重量法 |
电子天平 |
|
||||
总磷(以P计) |
次/月 |
8mg/L |
铝酸铵分光光度法 |
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五日生化需氧量 |
次/季 |
350mg/L |
稀释与接种法 |
生化培养箱 |
|
||||
全盐量 |
次/季 |
/ |
/ |
重量法 |
电子天平 |
|
|||
流量 |
次/周 |
/ |
/ |
/ |
流量计 |
|
|||
化学需氧量 |
雨水排放口 |
1#雨水监测点 |
次/天 |
/ |
/ |
分光光度法 |
分光光度计 |
排放期间,按日监测 |
|
氨氮 |
雨水排放口 |
1#雨水监测点 |
次/天 |
/ |
/ |
分光光度法 |
分光光度计 |
排放期间,按日监测 |
|
全盐量 |
雨水排放口 |
1#雨水监测点 |
次/季 |
/ |
/ |
重量法 |
电子天平 |
排放期间,按日监测 |
|
石油类 |
雨水排放口 |
1#雨水监测点 |
次/天 |
/ |
/ |
红外光度法 |
红外测油仪 |
排放期间,按日监测 |
|
悬浮物 |
雨水排放口 |
1#雨水监测点 |
次/天 |
/ |
/ |
重量法 |
重量天平 |
排放期间,按日监测 |
|
PH |
雨水排放口 |
1#雨水监测点 |
次/天 |
/ |
/ |
玻璃电极 |
酸度计 |
排放期间,按日监测 |
|
污染物排放方式 及排放去向 |
间接排放,污水进入康达(东营)环保水务有限公司 |
||||||||
采样和样品 保存方法 |
玻璃容器采集,采集结束后密闭容器,避光带回实验室,并避光、低温储存。 |
||||||||
监测质量 控制措施 |
为保证监测分析结果准确可靠,在监测期间,水样的采集、运输、保存、实验室分析和数据计算的全过程均按照《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》(HJ/T 91-2002)与《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》(第二版)的技术要求进行。具体质控措施包括明码平行样、密码质控样,质控样数量不少于样品总数的10%。 |
||||||||
监测结果 公开时限 |
手工监测数据应于每次监测完成后的次日公布; 自动监测数据应实时公布监测结果,其中废水自动监测设备为每 2 小时均值,废气自动监测设备为每 1 小时均值; |
||||||||
备注 |
|
无组织自行监测内容
监测项目 监测内容 |
监测点位 |
监测频次 |
执行排放标准 |
标准限值 |
监测方法 |
分析仪器 |
备注 |
|
监 测 指 标
|
苯并(a)芘 |
上风向1,下风向3 |
次/年 |
石油化学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 31571-2015 |
0.000008mg/Nm3 |
高效液相色谱法 |
高效液相色谱仪 |
|
颗粒物 |
次/季 |
1mg/Nm3 |
重量法 |
分析天平 |
|
|||
氯化氢 |
次/季 |
0.2mg/Nm3 |
离子色谱法 |
色谱仪 |
|
|||
二甲苯 |
次/季 |
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 第6部分:有机化工行业DB37/2801.6-2018 |
0.2mg/Nm3 |
活性炭吸附/二硫化碳解吸-气相色谱法 |
气相色谱仪 |
|
||
苯 |
次/季 |
0.1mg/Nm3 |
活性炭吸附/二硫化碳解吸-气相色谱法 |
气相色谱仪 |
|
|||
非甲烷总烃 |
次/季 |
2mg/Nm3 |
气相色谱法 |
气相色谱仪 |
|
|||
甲苯 |
次/季 |
0.2mg/Nm3 |
活性炭吸附/二硫化碳解吸-气相色谱法 |
气相色谱仪 |
|
|||
硫化氢 |
次/季 |
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-93 |
0.06mg/Nm3 |
亚甲蓝分光光度法 |
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|
|
||
氨 |
次/季 |
1.5mg/Nm3 |
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|
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|
|
|||
臭气浓度 |
次/季 |
20 |
三点比较式臭袋法 |
水循环真空泵无油压缩机 |
|
|||
氯(氯气) |
次/季 |
烧碱、聚氯乙烯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5581-2016 |
0.1mg/Nm3 |
甲基橙分光光度法 |
分光光度计 |
|
||
挥发性有机物 |
泵、压缩机、阀门开口阀或开口管线气体/蒸汽泄压设备、取样 连接系统 |
次/季 |
/ |
/ |
火焰离子化法 |
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|
|
|
挥发性有机物 |
法兰及其他连接件其他密封设备 |
次/半年 |
/ |
/ |
火焰离子化法 |
火焰离子化检测器 |
|
|
厂界噪声 |
东、西、南、北厂界各一个点 |
监测1天,昼夜各1次;每季度一次 |
《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》(GB12348-2008)3类标准 |
昼间:65dB(A) 夜间:55dB(A) |
GB 12348-2008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|
多功能声级计 |
|
|
污染物排放方式 |
无组织 |
|||||||
采样和样品 保存方法 |
采样袋采集,采集结束后密闭采样袋,避光带回实验室,并避光、室温储存。 |
|||||||
监测质量 控制措施 |
废气:尽量避免被测排放物中共存污染物对分析的交叉干扰;被测排放物的浓度在仪器量程的有效范围内(即30%~70%之间);烟气监测(分析)仪器在测试前按监测因子分别用标准气体和流量计对其进行校核(标定)。 |
|||||||
监测结果 公开时限 |
手工监测数据应于每次监测完成后的次日公布; 自动监测数据应实时公布监测结果,其中废水自动监测设备为每 2 小时均值,废气自动监测设备为每 1 小时均值; |
|||||||
备注 |
|
地下水自行监测内容
监测项目 监测内容 |
监测点位 |
监测频次 |
执行排放标准 |
标准限值 |
监测方法 |
分析仪器 |
备注 |
|
监 测 指 标
|
游离氯 |
地下水监测井 |
次/季 |
/ |
/ |
N,N-二乙基-1,4-苯二胺滴定法 |
/ |
|
高锰酸盐指数、 |
GB/T14848-2017 地下水3类标准 |
≤3.0 mg/L |
酸性高锰酸钾滴定法 |
/ |
|
|||
硝酸盐氮 |
/ |
/ |
GB/T5750.5-2006 紫外分光光度法 |
Evolution300紫外分光光度计 |
|
|||
硫酸盐 |
GB/T14848-2017 地下水3类标准 |
≤250 mg/L |
硫酸钡烧灼称量法 |
电子天平 |
|
|||
氯化物 |
≤250 mg/L |
硝酸银滴定法 |
/ |
|
||||
可吸附有机卤素 |
次/年 |
/ |
/ |
离子色谱法 |
离子色谱仪 |
|
||
苯并芘 |
GB/T14848-2017 地下水3类标准 |
≤0.01μg /L |
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
总有机碳 |
/ |
/ |
非分散红外吸收法 |
总有机分析仪 |
|
|||
色 |
GB/T14848-2017 地下水3类标准 |
≤15 |
铂-钴标准比色法 |
/ |
|
|||
浑浊度 |
≤3NTU |
目视比浊法-福尔马肼标准 |
/ |
|
||||
嗅和味 |
无 |
嗅气和尝味法 |
/ |
|
||||
肉眼可见物 |
无 |
直接观察法 |
/ |
|
||||
PH |
6.5≤PH≤8.5 |
玻璃电极法 |
便携式pH计 |
|
||||
总硬度 |
≤450 mg/L |
7.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 |
/ |
|
||||
溶解性总固体 |
≤1000 mg/L |
称量法 |
电子天平 |
|
||||
铁 |
≤0.3 mg/L |
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|
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锰 |
≤0.10 mg/L |
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|
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铜 |
≤1.00 mg/L |
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|
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锌 |
≤1.00 mg/L |
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|
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铝 |
≤0.20 mg/L |
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|
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|
|
||||
挥发性酚类 |
≤0.002 mg/L |
4-氨基安替吡啉分光光度法 |
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|
≤0.3 mg/L |
亚甲蓝分光光度法 |
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耗氧量 |
≤3.0 mg/L |
酸性高锰酸钾滴定法 |
/ |
|
||||
氨氮 |
≤0.50 mg/L |
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|
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硫化物 |
≤0.02 mg/L |
N,N-二乙基对苯二胺分光光度法 |
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钠 |
≤200 mg/L |
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|
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 |
|
||||
总大肠菌群 |
≤3.0 |
多管发酵法 |
恒温培养箱 |
|
||||
菌落总数 |
≤100 |
平皿计数法 |
恒温培养箱 |
|
||||
亚硝酸盐 |
≤1.00 mg/L |
重氮偶合分光光度法 |
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硝酸盐 |
≤20.0 mg/L |
紫外分光光度法 |
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氰化物 |
≤0.05 mg/L |
异烟酸-吡唑酮分光光度法 |
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氟化物 |
≤1.0 mg/L |
离子选择电极法 |
酸度计 |
|
||||
碘化物 |
≤0.08 mg/L |
高浓度碘化物容量法 |
/ |
|
||||
汞 |
≤0.001 mg/L |
原子荧法 |
原子荧光光度计 |
|
||||
砷 |
≤0.01 mg/L |
氢化物原子荧法 |
原子荧光光度计 |
|
||||
硒 |
≤0.01 mg/L |
氢化物原子荧法 |
原子荧光光度计 |
|
||||
镉 |
≤0.005 mg/L |
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|
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铬(六价) |
≤0.05 mg/L |
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|
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铅 |
≤0.01 mg/L |
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|
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三氯甲烷 |
≤60μg /L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四氯化碳 |
≤2.0μg /L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苯 |
≤10.0μg /L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甲苯 |
≤700μg /L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总α放射性 |
≤0.5 Bq/L |
厚源法 |
低本底αβ测量仪 |
|
||||
总β放射性 |
≤1.0 Bq/L |
厚源法 |
低本底αβ测量仪 |
|
||||
污染物排放方式 |
地下水 |
|||||||
采样和样品保存方法 |
玻璃容器采集,采集结束后密闭容器,避光带回实验室,并避光、低温储存。 |
|||||||
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|
为保证监测分析结果准确可靠,在监测期间,水样的采集、运输、保存、实验室分析和数据计算的全过程均按照《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》(HJ/T 91-2002)与《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》(第二版)的技术要求进行。具体质控措施包括明码平行样、密码质控样,质控样数量不少于样品总数的10%。尽量避免被测排放物中共存污染物对分析的交叉干扰; |
|||||||
监测结果 公开时限 |
自行监测完成后次日公布结果; |
|||||||
备注 |
|
土壤自行监测内容
监测项目 监测内容 |
监测点位 |
监测频次 |
执行排放标准 |
标准限值 |
监测方法 |
分析仪器 |
备注 |
|
|
砷 |
厂内土壤监测点 |
次/年 |
GB36600-2018筛选值第二类 |
60 mg/kg |
原子荧光法 |
原子荧光光度计 |
|
镉 |
65 mg/kg |
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|
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六价铬 |
5.7 mg/kg |
碱消解/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|
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铜 |
18000 mg/kg |
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|
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铅 |
800 mg/kg |
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|
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汞 |
38 mg/kg |
原子荧光法 |
原子荧光光度计 |
|
||||
镍 |
900 mg/kg |
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|
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 |
|
||||
四氯化碳 |
2.8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氯仿 |
0.9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氯甲烷 |
37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1,1-二氯乙烷 |
9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1,2-二氯乙烷 |
5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1,1-二氯乙烯 |
66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顺-1,2-二氯乙烯 |
596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反-1,2-二氯乙烯 |
54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二氯甲烷 |
616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1,2-二氯丙烷 |
5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1,1,1,2-四氯乙烷 |
10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1,1,2,2-四氯乙烷 |
6.8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四氯乙烯 |
53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1,1,1-三氯乙烷 |
840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1,1,2-三氯乙烷 |
2.8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三氯乙烯 |
2.8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1,2,3-三氯丙烷 |
0.5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氯乙烯 |
0.43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苯 |
4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氯苯 |
270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1,2-二氯苯 |
560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1,4-二氯苯 |
20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乙苯 |
28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苯乙烯 |
1290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甲苯 |
1200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间二甲苯对二甲苯 |
570 mg/kg |
吹扫捕集/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邻二甲苯 |
640 mg/kg |
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硝基苯 |
76 mg/kg |
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苯胺 |
260 mg/kg |
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2-氯酚 |
2256 mg/kg |
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苯并[a]蒽 |
15 mg/kg |
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苯并[a]芘 |
1.5 mg/kg |
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苯并[a]荧蒽 |
15 mg/kg |
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苯并[k]荧蒽 |
151 mg/kg |
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䓛 |
1293 mg/kg |
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二苯并[a,h]蒽 |
1.5 mg/kg |
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茚并[1,2,3-cd]芘 |
15 mg/kg |
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萘 |
70mg/kg |
气相色谱-质谱法 |
气相色谱-质谱联用仪 |
|
||||
污染物排放方式 |
土壤 |
|||||||
采样和样品保存方法 |
采样袋或棕色玻璃瓶采集,采集结束后密闭容器,避光带回实验室,并避光、低温储存。 |
|||||||
监测质量 控制措施 |
为保证监测分析结果准确可靠,在监测期间,土样的采集、运输、保存、实验室样品制备和分析的全过程均按照《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》(HJ/T 166-2004)的技术要求进行。具体质控措施包括明码平行样、密码质控样,质控样数量不少于样品总数的20%。尽量避免被测排放物中共存污染物对分析的交叉干扰; |
|||||||
监测结果 公开时限 |
自行监测完成后次日公布监测结果 |
|||||||
备注 |
|
三、